分享
  • 收藏
  • 举报
    X

    七夕节的来源及习俗

    6
    0
    河边织女星,河畔牵牛郎 未得渡清浅,相对遥相望 七月七 七夕节是星星的节日 是人类的童年 古代夜里没有灯 看天上繁星满天 给人一种朦胧神秘的感觉 古人对星星心存憧憬 因而产生了许多传说 又快要到一年一度的七夕节了 但你对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都了解吗 七夕节别称 双七:此月、此日皆为七,故也称重七。 香日:俗传七夕牛女相会,织女要梳妆打扮、涂脂抹粉,以至满天飘香,故称。 星期: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,一年才能一相遇,故称这一日为星期。 巧夕: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,故称。 女节: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、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,故称女节,亦称女儿节、少女节。 兰夜:农历七月古称兰月,故七夕又称兰夜。 小儿节:因为乞巧、乞文等俗多由少女、童子为之,故称之。 穿针节: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,故称。 七夕节由来 七夕节,又名乞巧节、七巧节或七姐诞。牛郎与织女的传说让七夕节多了一份浪漫,但这并不是节日的真正起因,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、对时间、对数字的崇拜。早在《诗经》时代,人们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,在东汉时就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:织女七夕当渡河,使鹊为桥。当然,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牵牛星和织女星,先民们甚至把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想象为一位神仙,对人们的生活能起到支配作用,并且和人们的自身生活都有关联。 七夕节习俗 一、穿针乞巧 民间每逢七夕,妇女都要做对月穿针线等游戏,向织女乞求智巧,称乞巧。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(或五孔针、七孔针)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,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。 二、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,民间谓魁星主文事,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在这一天会祭拜魁星,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试顺利。 三、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,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,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。将蜘蛛装于盒内或用碗覆盖,并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是否乞得巧来,如有以是否结网为标准的,若结网就得巧;有以所结网丝多寡为标准的,网结得越密表示乞到的巧越多;有以网结得是否有条理为标准的,有条理则谓得巧。 四、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,源于穿针,又不同于穿针,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。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。妇女曝盎水日中,顷之,水膜生面,绣针投之则浮,看水底针影。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,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,谓乞得巧;其影粗如锤、细如丝、直如轴蜡,此拙征矣。 五、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,又叫 贺牛生日。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,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,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,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。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,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。 六、晒衣晒书 刘义庆的《世说新语》卷二十五说,七月七日人人晒书,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。在当时,七夕晒书、晒衣的风俗盛行。 七、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,以巧果最为出名。宋朝时,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,巧果的做法是: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,然后和入面粉、芝麻,拌匀后摊在案上擀薄,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,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,入油炸至金黄即成。手巧的女子,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。 八、供奉「磨喝乐」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,即小泥偶,其形象多为荷叶半臂衣裙,手持荷叶。古时无论是达官显贵,还是平民百姓,都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、织女,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。 九、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,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、广东两地,也有此风。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,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,不仅可以年青美丽,而且对未婚的女子,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。 十、拜织女 七夕拜织女,于案前焚香礼拜后,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,一面吃花生,瓜子,一面朝着织女星座,默念自己的心事。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、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,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。 编辑:晓玉 来源:信州共青团 编审:荣宣  
    0
    赏钱
    收藏
    点击回复
        全部留言
    • 0
    更多回复
    恢复多功能编辑器
  • 3 1
  • 推荐内容
   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