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三星堆的发掘工作的推进,出土的文物越来越多,精美的器物也层出不穷。经考古专家对出土器物的研究,发现其文物的制作年代和工艺水平更加令人赞叹。尤其在宝墩文化之后的二期文化恰恰与商代重合,这一时期的三星堆建筑规模宏大,青铜器物制造工艺高度发达。所以有人猜测,三星堆文明,会不会是夏朝被打败后,夏人南逃至成都平原,且与商代并存的夏人所为。当然,这也只能是一种假设,既然还不能断定真伪,同样我们也就不能轻易地给予否认了。 按照史料记载,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,商汤带领商部落在鸣条(山西运城)与夏傑决战,夏桀大败在南巢(今安徽巢湖一带)被俘,并被商汤放逐于此,不久夏傑病死,夏朝灭亡。于是,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所代替。
还有记载,灭夏后,商汤本想把国都定在夏都斟鄩(洛阳古称)。但是,为了进一步巩固取得的政权,还是保留了夏社,并把夏代的重臣集中于夏都斟鄩(今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),予以严加看守,防止夏人作乱。而在夏都附近的商族十四世祖帝喾的旧部亳地附近,重新建立一座新都也叫做亳,后人称为西亳(今河南偃师西)。《尚书·汤誓》说:汤既胜夏,欲迁其社,不可,作《夏论》。这就是说,成汤本欲将商社迁到夏社,由于考虑到巩固统治、安置夏遗民的问题,这才保留了夏社而另建新都。按照这些记载,商汤还是有防止夏朝复活的戒备,也有防止夏人作乱的举措。商人虽没有去灭掉夏人,也对夏人还是有所防备和较为严格的监管的。
有专家认为,三星堆文化与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、与川东鄂西史前文化、与山东龙山文化也都有关。所以,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,是多元文化的结果。对于根本就不存在铜矿的成都平原,铜定是外来货。根据三星堆青铜器超大体量和超高的冶铸技术来看,应该来源于中原或东夷。况且,如此规模的青铜制造,对于一个非国家的部族来讲,怎么都是无法可以做到的。按照那个时代东方文明程度,只有类似于夏人带来国家的模式建立的王国才有可能实现。
一方面,夏朝在灭亡之前,原本就与西南部族关系亲密。据《竹书纪年》记载,夏桀攻打岷山,岷山氏效法有施氏,献出两位美女,夏桀十分宠爱二女。夏桀的妃子妹喜则受到冷落,被安置在洛水一带,妹喜心生怨恨,于是与伊尹秘密沟通,里应外合,带来了夏朝灭亡。看来夏桀与成都平原的岷山氏、有施氏还存在着密切的姻亲关系。其实,早在大禹治水时期就福祉四夷,夏人早已被四姨信服和崇拜,包括九州(疆域)之外的蛮荒之地。兵败鸣条后,夏人陆续隐匿到商朝所未知的西南,也在逻辑之中。即便商朝对夏人采取了集中居住,但很难管控所有的夏人。部分夏人私下聚集于九州以外的成都平原,商朝也是难以洞悉。
另一方面,夏人有能力治理蛮夷。史料还显示,夏朝的最后一个帝王夏桀,并不是一个弱势的帝王。传说,他力大无穷,曾经手剥财狼,足追驷马,志势勇武,天下无敌,却一心迷信武力,也曾自认为他的统治会像太阳一样长久。但夏桀不思进取,骄奢淫逸,听信谗言,随意向人民用武,最终天怒人怨,众叛亲离,导致王朝灭亡。如果夏桀汲取失败的教训,洗心革面,继承夏禹的仁德,加之夏人先进的政治、文化、生产技术,带领族人残部来到西南,从新开疆扩土,统领岷江各部,重振当年夏朝辉煌也是有可能的。
按照现有史料记载,当时商朝也并不是将所有夏人全部集中到了一个地方,也不能确保所有的夏人都没有南下。况且,史书说夏桀被放逐到南巢,这里说的南巢,到底是安徽还是巴蜀,更有待考证。
至于三星堆文明为什么没有被中原记载?这也不难理解。因为夏人是败者——寇,夏人真的是隐匿,只想偏安于西南,自然会有意隔绝于中原。再加上地理特点的天然屏障,历代中原王朝也就不知这个夏的存在,以至于后来还变成了蜀。仅属为个人之见,实为科学考证提供一种方向。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。
我是南山老李。关注我,我们一同聊历史。